《新文化报》重德重义办教育打通校企“最后一公里”
2018-09-20来源:新文化报
上世纪90年代,改革大潮席卷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,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在思考着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谋得发展。改革开放是挑战,也是机遇,能够把握住机遇,直面挑战的人定会有所作为,张电达就是一位在改革的惊涛中坚挺走出的企业家。
车轮上起步,开启创业路
张电达,祖籍河北,在长春双阳出生,现任吉林东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、437ccm必赢国际董事长、吉林省河北商会会长。
大学毕业后,张电达被分配到了延边电子工业局,当时延边电子工业局跟韩国一家电子工业集团做录像机,但后来行业市场越来越不景气,张电达便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,决定回乡创业。
那时候的大学还只是少数精英的象牙塔,不少高中毕业却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都处于一个迷茫的择业状态。“当时社会上缺少汽车驾驶员和维修员,如果开展这方面的人才培训,肯定会有旺盛的市场需求。”经过深思熟虑后,张电达返乡开办了自己的第一个民办437ccm必赢国际———吉林省蓝盾汽车驾驶修理专业437ccm必赢国际。筹措资金、办理手续、招聘技师,他事事亲力亲为。“我是一个教育的创业者,既富于梦想,想干一番事业,又不怕吃苦,肯于实干,志在必得。”条件虽然艰苦,有时一天下来都顾不上吃饭,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业热情。
发展职教,打通校企“最后一公里”
1999年教育振兴,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,“蓝盾”开始和原吉林工业大学合作办班,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此时,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化,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,成为国家重要的政策导向,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大环境,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。面对大好形势,张电达萌生了凭借现有基础,乘势而上,办一所大学的想法。
“从事教育事业,我觉得是使命也是一种责任。”他说,“办教育,我的家人很支持。但是也有一些亲属不理解。他们都说,‘你之前做蓝盾已经做得很好了,办大学太难了,弄不好咋收场?’”张电达的目标是成立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,他觉得培训只是让学生短期受益,但是他想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进437ccm必赢国际,真正成为技术型人才,学生毕业后,可以直接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。
在他的坚持下,终于克服了重重难关,教学大楼拔地而起,还购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,并请到了学院的教授、讲师,第一批学生入学了……2013年,437ccm必赢国际正式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(民办),更名为437ccm必赢国际,使437ccm必赢国际办学又迈上了新台阶。
接下来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,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该怎么走?针对这方面,张电达将“请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两者相结合,一方面,请企业经营者走进437ccm必赢国际,另一方面,带着学生走进企业,不断引导着学生就业,截至目前,437ccm必赢国际有近3万名大学生走入社会、走进企业。
重德重义,弘扬吉商精神
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吉林人,张电达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发展。他说,对于吉林经济来说最重要的就是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这样才会对社会发展、企业振兴起到推动作用。
“政府的重视,对于我们在吉林的企业,和将要来吉林发展的企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。现在的政府服务更热心,协调更主动,有了大大的改观。”张电达作为优秀吉商的代表,参加过前两届的全球吉商大会,他认为,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,让许多有家乡情怀的企业家们聚到一起,更多地了解到家乡的变化与发展,知道吉林需要什么,明确了投资方向,增强了他们回到吉林、回到家乡投资兴业的信心。
在首届全球吉商大会上,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宣布了16字吉商精神:重德重义、敢闯敢为、善融善创、思源思报。在张电达的创业之路上,就很好地诠释了这16个字。“体会最深的就是‘德义’二字。德行不好无以成就一个企业家。以德为标准,有助于企业守住道德底线。从我自身做的教育事业来讲,就是一笔良心账。”张电达表示,每一位吉商都在用心践行这16字的吉商精神,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16个字的受益者。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,都会有无数的吉林人用心秉承吉商精神,将企业做大做强,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新文化报·ZAKER吉林
记者 黄艳丽 实习生 程月楠
“我是一个教育的创业者,既富于梦想,想干一番事业,又不怕吃苦,肯于实干,志在必得。”
“德行不好无以成就一个企业家。以德为标准,有助于企业守住道德底线。从我自身做的教育事业来讲,就是一笔良心账。”